“金盾工程”中央撥付6億元,各地按相應比例進行配套后,三年內在全國形成幾十億的廣大市場。“金財工程”“十五”期間將投資40億元;“金稅工程”三期項目投資達100億元。以每個“金”字工程投資50億計算,12個“金”字工程將帶來500億以上的IT市場。今年是電子政務全面升溫的一年,隨著電子政務建設資金陸續到位,這一巨大的市場加快啟動,同時也啟動了一個新興行業——信息工程監理。
早在2000年信息產業部就發布了信規(2000第206號文),即“關于認真開展電子工程監理的通知”。在通知中指出:凡是屬于電子工程(IT系統工程屬于電子工程)建設項目,包括新建、擴建、技術改造、國家重點工程按國家規定實行監理;承擔工程監理的單位,必須具備與工程性質、規模等級相應的監理資質。北京市政府也規定政府投資200萬以上的計算機系統工程必須要有監理。
有了政策的支持,有了市場的啟動,今年10月底,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北京市太極肯思捷計算機系統工程設計所、北大青鳥安全系統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等七家企業獲得北京市信息辦頒發的監理資質認證企業,他們成為信息工程監理領域的第一批弄潮兒,他們都摩拳擦掌意欲在中國掀起一場監理大潮。信息工程監理的前途真的一片光明嗎?其實監理作為一個剛剛興起的市場,已經暴露出許多不容回避的問題,這些問題能否解決將直接影響到這一行業的發展。
業務應用系統監理介入難
監理亦分三六九等、網絡工程監理與業務應用系統監理之別。一般而言,監理都是從網絡基礎搭建等偏硬的層面開始介入工程,而真正見“功力”的監理卻體現在業務應用系統層面。因為應用是信息系統建設的核心和靈魂,它不僅是最難的而且是變化最多的。
“監理的機制介入企業應用系統難的原因是企業用戶的需求專業性強。”北大青鳥綜合系統集成事業部副總經理張瓏對此提出了他獨到的理解:“監理只要能夠把握用戶的需求,總能找到相應的辦法切入企業業務應用系統。”作為業主代表的原北京市信息中心主任華平瀾也認為:“需求提得是否合理,是不是高水平很重要。因為在信息系統建設中,沒有高水平的需求,就沒有高水平的理論。”
而中咨國際的國家注冊監理工程師張溪則認為業務應用系統需求復雜,相關技術變化快,很難用具體的規范對應用系統的每一個環節都做出細致的規定。但系統集成這一塊業務主要是硬件平臺的搭建,它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用相應的規范進行清晰的界定,所以監理介入網絡基礎平臺系統相對容易一些。
肯思捷副所長白利強在說到公司企業監理市場的開拓時也提到:在企業監理市場,肯思捷在網絡構建層面介入得多一些,而在業務應用層面應用得較少。白利強坦承,公司在企業監理市場的經驗相對薄弱一些,但也在做一些嘗試。監理的作用在于規避風險,像企業的ERP系統動輒幾千萬的投資,其中的風險就很大,監理的介入也非常必要。
白利強認為今后監理的主流監理業務還是集中在業務應用系統,這一特點已在電子政務領域顯山露水,企業監理市場自然也不例外。
而中咨國際的張溪則認為,監理的核心價值恰恰體現在業務應用系統的監理上,如果僅僅將監理停留在網絡構建層面上,那監理行業的前景令人堪憂。
熱了政府,冷了企業
“目前監理主要的用戶還局限于政府部門,企業對監理的重要性認識得不夠!”肯思捷副所長白利強在一次監理行業研討會上指出這一現狀。 業內人士分析,監理之所以在政府和行業比較熱,是由政府和行業的特點及其需求造成的。原因之一,政府講究規范,它希望每一個項目做完后都有一個交待。而監理恰恰滿足了它這個需求,因為監理有詳細的文檔管理,有詳細的數字記載。幾百萬、幾千萬的項目,每一筆費用都寫得一清二楚。
原因之二,政府讓監理介入信息化項目事實上也是責任分流的一種方法。
原因之三,政府確實感受到監理給他們帶來了甜頭,并取得了效益。保證了項目的順暢運行和工程按質按量完成。
另一點是政府本身信息化力量相對薄弱, 缺乏項目管理的經驗,不具備監理整個工程的能力。
再加之電子政務正蓬勃開展,并乘上“北京市政府投資200萬以上的計算機系統工程必須要有監理”的政策東風,政府行業的監理自然就順風順水地發展起來。
那企業市場為什么反應相對平淡呢?“多半原因是因為企業對監理的重要性認識還不夠。”肯思捷咨詢監理部經理趙爾忠這么認為。廣本信息中心的張京生對監理的反映從一定程度上佐證了趙爾忠的觀點:“監理?我們又不是做地鐵工程的,干嘛要請監理。國內有做信息工程監理的?沒聽說過”。中青旅信息中心的郭小東也對監理持保留態度:“請監理?可能不會,因為我們的信息化項目不大,就幾十萬,我們有自己的信息中心,自已就能監理。再說請監理還得另花錢!”看來監理市場要想拓展,普及企業用戶對監理的認識是一個當務之急。
另有業內專家指出企業監理市場的受阻與信息化外包在國內市場的不成熟息息相關。在《每周電腦報》組織的每年一次的TOP100大會上,長虹、遼電、武鋼的信息主管都表示對外包持謹慎態度。他們并不懷疑承建方的技術實力,但是對企業業務缺乏了解卻是其致命的硬傷。而監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吸附在外包基礎之上,外包市場拓展受到阻礙,監理的發展必然受到制約。
但無論是北大青鳥、中咨國際還是肯思捷都看好企業監理這個市場,因為信息化是一個必然趨勢,專業化分工也是大勢所趨。很多專業化的服務不是企業的信息中心能做得了的。所以盡管企業監理市場的開拓道路并不平坦,但它的錦銹前程還是讓監理公司們加速了“掘金”的準備工作。
被質疑的第三方角色
“監理最大的誤區在于人們對總是認為監理是與業主簽的合同,拿的是業主的錢,那么監理公司就必須完全站在業主的立場上處理問題。而事實上監理最大的原則就是要客觀公正。”在談到監理存在的誤區時,肯思捷的白利強和北大青鳥的張瓏取得共識。
白利強強調:監理受甲方委托來監督乙方,為甲方把好質量關,在控制預算的情況下,按質按量的完成任務。同時在系統集成商這邊,用戶也往往顧及不到實施方的一些客觀困難,對系統集成這樣高科技綜合工程的復雜性考慮不夠,在工程進度上往往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這時,監理這樣一個第三方機構也能從客觀公正的角度去協調雙方的矛盾。
盡管監理的代表們強調自身的價值在于客觀公正,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乙方對此卻并不買帳。他就近拿起《北京地方標準信息系統工程監理規范》(以下簡稱《規范》),指出該標準的主要起草單位有三家,一家是北京信息安全測評中心,另外兩家是監理公司。而參與起草的單位也絕大多數是監理公司。既然游戲規則的制定者代表的是甲方和監理方的利益,那么想做到真正公平公正就不像說的那么簡單了。
另外,從該規范的資料性附錄表單上可以看出這一規范主要是監理方對承建方的一種約束,而對甲方的行為約束在其中并沒有得到體現。這至少表明,該規范在制定時沒有太多地站在乙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肯思捷咨詢監理部經理趙爾忠承認該規范有其不完善的地方,因為就一個信息化項目而言,其實施主體是乙方,規范所面對的對象當然也主要是乙方,因此《規范》中約束乙方行為的條款多一些也是情理中的事。
那位乙方認為另一個不公正的表現是即使一個項目階段性工程完工,監理驗收評審合格,甲方也可以拒絕付款。他認為一個全面公正的規范應該對甲方的這種行為進行約束。
中咨國際的張溪承認項目工程階段性驗收合格后,甲方是否付款與甲方當事人的素質和單位性質有關。一個工程項目階段性驗收后,監理評估合格,甲方就應該給錢,但實際上在IT監理中能真正這樣做的甲方并不多。
乙方認為即使監理這時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他所能做的工作就是通知甲方“應該給錢了”,僅此而已,其他的什么也做不了。記者還采訪了一位IT監理界的資深人士,他所在的公司是該規范的起草單位之一,而他則是該公司監理業務主要負責人,他說他并沒有參與這一規范的起草工作,取而代之的是該公司另一名沒有IT監理經驗的人。他認為該規范的確有它不完善的地方。如果將該規范與國家建筑監理規范對照一下,就會發現其中并沒有多大改動。但他還是肯定該規范起到了一個積極的作用,至少它規定了一個行業規范一個行業道德所在。有了它至少整個監理的模式能說得清楚。有了一個試用的版本,發現問題再修改。一切事物都得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
誰來監督監理?
“極權產生腐敗”——監理機制應運而生在于杜絕承建方的“暗箱操作”,但誰也沒有把握監理不會與承建方“互通有無”、“暗結連理”!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設,但假設不是沒有依據。美國安達信的破產至今讓投資者與股民們刻骨銘心。他們的心血、金錢在一夜之間灰飛煙滅。在他們心中坍塌的不是幾個世界級的公司,而是對第三方評估機構的信心。
而監理同為第三方機構與會計事務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廣本信息中心張京生認為監理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因為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本性,很現實地說企業是萬事“錢”當頭。如果乙方給的錢多,監理與承建方串通一氣是想得到的事。張京生的觀點也許并不普及,但卻現實地存在著。如何給業主以信心,是監理商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監理監督承建方,誰來監督監理?肯思捷副所長白利強顯然沒有考慮得那么深,他認為IT監理市場在國內剛剛起步,隨著市場的成熟,監理機制的完善是水到渠成的事。市場本身會將一個行業進行規范。
而北大青鳥的張瓏則將這個問題回歸到道德范疇。“職業道德其實是個值錢的東西”,中咨國際的張溪認為,“信譽是一種無價的無形資產,企業為追求利潤和市場將會強化自已的職業道德。但目前中國的IT監理缺乏一個權威的社會機構對監理進行信譽等級的評估。社會應當根據一個監理機構從業時間的長短、項目的內容、業績進行績效評估而評出相應的信譽等級,以給業主一個可供參考的決策標準,國外的金融行業在這方面就做得不錯。”
“事實上,政府已經在這方面邁出了第一步”肯思捷趙爾忠強調:“如北京頒布的行業規范中對監理的資質認證有嚴格的規定,監理不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市場,其門檻本身很高就是一個保證。另外,規范中還規定一年一資復審的制度,隨時可以剔除監理行業的敗類。”
尷尬的生存環境
問起監理的難處,在監理行業浸潤多年的趙爾忠苦笑著搖搖頭。 畢竟IT監理與建筑監理不同,它本身的行業特點恰恰是它的難處所在。而監理的“身份”又決定了它不可能在甲乙雙方的協調上具有法律的強制效應,這時候監理只有呼喚理解萬歲了!
監理在介入工程之初,就受到甲乙雙方對監理都有不同程度的誤解。甲方認為你拿了我的錢,理所當然地要站在我的立場上說話做事,而不會客觀地考慮監理事實上是一個中立的第三方機構。而乙方呢,多了一個管事的婆婆,自然對監理就會有抵觸情緒。理由很簡單,比如一個5000萬的工程,假如沒有監理方,這5000萬全都落了承建方的腰包,承建方做什么也沒人管,運作余地也很大。比如有些東西可以偷工減料,再比如合同里面寫得含糊一點,質量也沒人把關,差不多的能過關就行了。
“但我想他們最終還是會接受我們。”中咨國際張溪充滿信心地說:“因為乙方會發現他跟甲方簽的合同額雖然很大,但有的時候他拿不到錢。可能項目完工后,甲方會說這不行,那不行,雙方就扯不清了。而監理可以對乙方已完成的階段性工作進行評估,評審合格后就可以拿錢了,這也是對收入方的一個保障。原來簽的可能是5000萬的合同,監理介入后,可能只拿到4500萬,但這是實實在在的4500萬。而沒有監理的5000萬可能扯了好幾年都拿不到錢。”
監理的另一個難處是面對合同中沒有明文規定的分歧如何處理。眾所周知,監理行事的原則和依據一是與信息化工程相應的法律法規和該行業的規范,二就是合同,這種合同包括了甲乙雙方的合同以及業主與監理之間的合同。前者規范了監理的內容,后者規范了監理的權限。
但IT監理科技含量高、智力密集,所涉及的領域寬廣,業主的需求也復雜,IT技術更新極快。因此監理們不得不面臨一個難題,對于沒有合同約束的工作,監理該如何協調?
“你說的這種情況不是特例,而是非常普遍存在。”中咨國際的張溪提到這一點時深有感觸:“打個簡單的比方,開始甲乙雙方簽定搭建審批系統信息化工程時,并沒有考慮到打印功能。后來甲方考慮到業務需求要加上打印模塊。乙方往往不愿意加,因為當時談合同時沒有這一項,乙方沒有義務加。這樣扯皮的事就出來了,合同里面白紙黑字,的確沒有寫明要加這個模塊,但IT信息系統非常龐大和復雜,需求變化得也快,業主不可能將未來所可能產生的需求都想到,合同自然也就不可能寫得那么細。這時候監理就要將三方匯總到一起溝通和協調。解決問題的辦法主要考慮兩點:一是整個工程的費用,一是項目的需求。一般情況下,只要承建方肯把項目做好,都會做一定的讓步。因為他也明白,這么大的一個項目,如果什么都一是一,二是二的算得特別清楚,那這個項目也就別做了,干耗著吧!簡單地說其實就是一個辦法,三方在一起相互溝通,充分理解,達成共識。”
無論是中咨國際,肯思捷還是北大青鳥在與記者溝通的時候,都強調在一個相關的法制法規還不完善的監理行業,碰到問題的解決辦法是將三方匯合在一起,相互溝通和充分交流。
“假如溝通和交流解決不了問題呢?”“那就只有兩條路:訴訟和仲裁。”中咨國際的張溪如是說,但旋即他話鋒一轉:“但到目前為止,我們接過這么多工程,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過很多問題。但基本上沒有鬧到訴訟和仲裁這個地步,我們通過溝通和協調都能基本上解決。因為大家的目標都是一樣的,都想把工程做好。而且引入監理后,在業主、監理、承建方之間會形成一種凝聚力,讓大家的勁往一處使。在一個相關法制法規還不完善的監理行業,理解萬歲!”
IT監理能否走出迷霧,成為用戶在信息化建設中的輔助力量?電子政務給了監理公司們一個機會,雖然現在還有很多問題,但是他們有了環境和土壤去成長,去壯大。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m.lukmueng.com/
本文標題:深度報道:IT監理迷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