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倉庫的概念被普遍認識以前,企業中的每個系統都有自己的數據庫,是分開的。隨著業務融合、深化,數據倉庫的需求越來越大,對數據的存儲和應用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結合行業特性,將主數據與業務結合。
所謂倉庫,就必須要與業務關聯,要按照業務需求來規劃數據庫,正如我們關注的主數據管理。隨著信息系統越來越多,信息化程度不斷加深,不斷重視數據倉庫的建立,是一種必然趨勢。
數據倉庫建立基礎
神華國華(北京)電力研究院有限公司(下文簡稱國華電力),成立于1999年。沒有數據倉庫之前,國華電力有一套處理數據的系統,是主數據中的主數據,即非常重要的生產指標統計等等。如今數據倉庫概念隨之擴大,因為業務需求越來越廣,IT技術在業務中的影響范圍也越來越深入。“今天國華電力主要的工作是通過一系列的數據分析,做設備管理,對設備進行診斷、狀態檢修。信息化的工作方向,主要是提高設備的運行效率,降低發電成本。” 神華國華(北京)電力研究院有限公司信息管理中心總工程師趙書君認為。
國華電力的ERP是從2001年開始建設的,逐步完善財務、人力資源、供應鏈等,完成試點建設是在2005年。隨著ERP系統建設,在管理中也不斷積累數據。趙書君介紹說:“國華電力經過多年的積累,存儲了非常多的數據,包括實時的,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數據倉庫的建設和系統的整合、集成,是相互相生的。”
國華電力的集中式的系統,并沒有進行數據的大集中,而是根據管理需求將主要數據集中在國華總部。各個分電廠也有自己的數據存儲,主要存儲的是電廠需要的部分數據。同時,國華電力通過廣域網,將所有系統平臺連接,可以實時查詢數據,都是透明的。
總部和各個電廠間的數據共享需求,通過建立實時數據庫、統一的平臺來實現。數據架構以及軟件都是統一的,國華電力建設數據庫的時候就進行了數據規劃,包括數據庫的容量等等,都根據業務需求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出預先分析,所以國華電力總部和各個分電廠之間可以通過統一平臺實現數據交互。
數據倉庫包括很多系統及多種數據渠道來源。
其中的同業生產信息,是指與國華同類型、相關聯的發電公司的設備、機組等等一些參數,通過行業協會、協作組織等不同的形式獲取,或者是借助一些會議和組織交流,相互學習和交流,經驗共享。這些數據都可以用來做分析、參考,經過這種對標管理,可以幫助企業找到差距。
根據數據的性質不同,需要的安全等級和采取的策略也不同。根據不同策略,才能制定不同的投入和規劃。
國華電力首先對信息系統和數據做評定分析,根據國家的等級保護體系將系統分級。公安部的等級保護體系合理,符合國華電力的系統架構。所以根據不同的等級,國華電力采取不同策略。“國華電力總部機房有一個集中存儲系統,在北京第一熱電廠建立了備份,數據保護和備份,也要考慮必要性和企業性質,同時依據企業規模和技術發展,隨時調整,不能盲目、人云亦云。”趙書君認為。
結合企業特點
結合發電企業的特點看,依靠數據的分析,可以對各類優化方式進行梳理,包括設備運行、檢修的優化。隨著機組容量越來越大,種類越來越多,掌握、熟悉也需要過程,如果依靠經驗摸索非計劃的停機將不可避免,由此帶來的損失很大。如果通過數據挖掘,找到合適的手段和時間節點,就可以改變現在被動的局面。
例如發現潛在問題、或者可能出現問題的趨勢提前預警;根據狀態指定提前檢查修理的時間,而不是僅僅根據經驗,或者設備廠商提供的檢修計劃。“例如電力企業每年的中修,四年到五年的大修,現在通過數據分析,改變了以前單純依靠經驗的方式,可以預知設備的潛在問題,主動維修維護。”趙書君介紹說。由此還可以避免沒到維修時間而出現設備故障,造成的損失。
企業根本上要降本增效,降低成本通常是從降低管理成本以及設備運行成本兩方面著手。對于電力企業來說,降低設備系統的運行成本、保障運行安全則更為有效。尤其是集團企業區分不同版塊,對每部分以及版塊之間的成本進行控制效果最為明顯。
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挖掘,提前預知到設備可能出現問題,就可以主動防御。保證安全、提高效率是相輔相成的。正如電力行業常說一句話是:“安全是最大的效益。”
業務需求多種多樣,如何分析、管理,如何深化應用滿足業務需求,并且將業務需求盡可能細化,工具和方法也種類繁多。趙書君對此經驗豐富:“我感覺業務和IT技術結合在一起的復合型人才最重要,尤其是組建這樣的團隊,將事半功倍,我們也對此非常重視。”數據倉庫與業務附合是最大的挑戰。如何最貼切業務要求,對數據倉庫進行整合和梳理非常難。單純的數據存儲,只是IT技術的工作,只能叫數據庫。數據倉庫則完全不同,根據業務條框需求,做數據規劃。
“企業信息化是為了實際應用,不是為了一個通用系統的研發,企業信息化說到底是利用成熟的IT技術解決企業問題,看重的是問題的解決效果”,提及企業信息化,趙書君這樣說道:“所以了解業務是保持系統生命力的基石。發電企業的信息化,要熟悉相關系統設計的工藝流程,包括管理制度,與業務交流、溝通將更順暢,才能充當IT與業務的橋梁,甚至成為業務部門的一員,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不斷提高。踩在這樣深厚的基石之上,IT系統就不會跑偏。”
信息化的基石
國華電力于1999年成立, 信息化建設起步于2001年,主要的系統包括ERP系統以及生產方面、專業的系統。
在信息化的開始階段,側重點是管理方面,主要是為了規范工作流程,通過信息化手段加強管理。隨著管理深入,對可控性要求越來越高,由此產生的IT需求也越來越高。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建模、分析工具、手段也越來越多。
電力行業信息化逐漸從管理,將側重點轉移到了系統的運行優化、設備的檢修優化,這些領域。企業的信息化越來越務實、實用。以前IT更多的使用在管理上,在行業里比肩,爭取做到全盤監管,實用性低,即使有效也缺乏明確的數字支撐。但這樣建設的系統是缺乏生命力的。
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對信息化有一定需求,需求是基礎。眾所周知金融、證券需要面對公眾,IT技術要支撐主業務發展且要求持續性。趙書君觀點精到:“信息化深入的另一個體現,是放在了實用性上,真正將IT蘊含在整個業務之中。IT在企業中的定位不同,信息化程度也不同。”
以電力企業為例,經過多年的認識形態發展和技術積累,企業對IT的依賴性也愈見增強,人們接受新技術的認知過程也越來越短。
從管理方面來說,信息系統貫穿在整個管理過程中。廣義來說在機組現場也有一系列的控制系統,電力企業的兩化融合非常明顯,也是一個非常大的趨勢。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m.lukmueng.com/
本文標題:上傳下達的數據倉庫